兖州的战士,我们的姑父 | 万邦随笔

  • Home
  • /
  • 万邦随笔

兖州的战士,我们的姑父 | 万邦随笔

编者按  

身为一名法律人,能够在不懈追求自由、公平、正义等法律价值的同时还能不忘自身情怀,多年笔耕不辍,实为难能可贵。


本期我们带来高级法官张希舟作品《兖州的战士,我们的姑父》。让我们跟着作者的笔触走进山东兖州,在那古朴而厚重的老城里去缅怀英雄,重拾烽火岁月中的感动。


万邦团队感谢作者原创投稿!


四千多年前,夏禹将天下划分为九个州,其中之一便是如今山东的兖州,可见它的古老和厚重。到了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时,曹操还临危受命地一度干过兖州牧,而接下来的兖州大战更是奠定了曹操在中原的军事地位,也使兖州成为他日后称霸中原并不断发展的主要根据地。


当然,这是兖州历史上的一些著名故事,主人公都是帝王级别的。但在这片土地上,历史的主体当然主要是世代繁衍生息的普通百姓,在他们中间,也有勇敢的战士;在战士的身上,也有悲壮的事迹。



我的大姑父就是那芸芸而普通的兖州战士中的一员。这,似应要从100多年前说起:兖州和曲阜一样,也和我老家邹县相邻,确切一点讲,我老家的那个小村子就和兖州的南部地界接壤。我有两个姑姑,在父辈的八个姊妹中,她们位居两端。大姑叫张文平,大约生于1913或1914年。虽然那时家境尚好,但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等旧思想影响下,爷爷奶奶未让她上学识字。但19岁那年,大姑嫁给了兖州县田皇庙村里的一位有文化且小她两岁的青年,他就是大姑父马乃书(又名淑)。


马家祖上做过不小的官,宅院数座,高大气派。大姑父的父亲是名商人,也是当地有名望的乡绅,经商的同时,也经常帮人处理难题,排解纠纷。大姑父师范毕业原是教书的,后走下教坛跟着父亲做起了生意,想必是准备子承父业了。不久他母亲病逝,父亲续弦,便有了后娘,但“母子”关系不很和睦。


1937年7.7事变后,中国抗战全面爆发,共产党的武装也随之改变为八路军、新四军。此时,我大伯父他们在邹西地区建立了县级政权和抗日武装,大姑父原本也是一热血青年,听说后便有意投奔,大伯父本就想动员他参加革命,自然十分欢迎。



于是他告别大姑和家人,于当年年底入队。第二年,山区的八路军部队向地方要一批有文化的人,大姑父被调走。因他做过生意,会管帐,便去一个连队当了司务长,成为了一名八路干部。


1942年,抗战形势复杂严峻,根据地军民生活艰难,部队筹粮等困难重重,有时须各自为战。这时,大姑父想到了敌占区他后娘家的哥哥是地主,应该有些粮食,经批准,一天晩上,他带着五、六名战士急奔几十里悄悄地摸进村跳入了“大舅”的院子,敲开门,喊了声“舅”,“大舅”虽然吃惊不小,身子瑟瑟发抖,但还是连忙招呼他们进屋,听大姑父说明了来意,他略一思忖,便答应送部队两口袋高粱,半口袋玉米。同时吩咐家人去办并“弄点吃的”。


当时的小地主也沒多少余粮,更没有什么粮仓,一般就置几口缸放在旁边的屋子里,所有粮食连种子一起囤在里面。家里有个长工,战士们也都带着布袋,因此很快拾掇完毕。他们不敢耽搁,干粮没吃几口就扛粮上路。



可是,还没走到村口,后面就传来狗的叫声和嘈杂的叫喊,一阵枪响更是划破夜空。大姑父知道他们行动暴露,敌人追来了。粮食就是部队的命啊,岂能丢弃!他命令战士们背粮快跑,自己掩护,还让他们跑远后朝这边放个排枪。


当年鲁南的八路军正规作战部队连以上干部一律配带驳壳枪,排长则不一定,配枪有长有短。大姑父属于排级干部,但配带的是一支德造驳壳枪,数发子弾。此刻,他在路边找了一个土坎,为了迟滞敌人的追击,他远远地就朝他们打了一枪,果然敌人也怕死,一个个趴在地上不停地开枪。但他们也很快发现阻击的八路只是一人一枪,于是便散开队形边开枪边爬着围了过来。


枪战中,大姑父胸部中弹,被敌人抓住,敌人见是个拿盒子枪的,也知道是个干部,或许认为收获不小,足以邀功请赏,再加上几里外响了几枪,判断八路军有接应,无意再追,就抬起奄奄一息的大姑父往回走,途中,大姑父伤重牺牲。



尽管战争不免牺牲,但大姑父所在部队对这起筹粮事件的突发心存怀疑,专门向地方党政部门作了通报,并特别指出“舅”非亲舅,且关系较疏的问题。地方也很重视。刚解放,地区公安机关就对此事进行立案侦查,并拘捕了大姑父的“大舅”。


但经调查,当年“大舅”也因此事被敌人安上一个“资敌”罪名,不仅坐了几天牢,为缴罚款还卖了几亩地,又无其他证据,末了只好把人放了。同时还调查了同村的几户有嫌疑的人家,同样均未成立。当时是深更半夜,究竟是哪户人家未睡发现后跑去告密,还是敌人那天在村子里放了暗哨,被其侦知,真相至今藏在历史长河里。


自古烈士牺牲的情形有多种。有的疆场洒血,有的刑场捐躯;有的牺牲留给人们的只是缅怀和景仰,有的牺牲却还因迷雾重重而令人心生疑团。何曾想到,我们家二名先烈的死,竟然都属于后一种情形。壮哉?悲哉?嗟乎!



大姑父牺牲时26岁,他们只有一个女儿,没有儿子。从此,大姑和表姐母女相依,痛苦和孤独之状何以言语!根据抚恤政策,大姑解放后住进了设在曲阜的济宁地区烈属养老院,直至1997去逝,她哪里也没去过。


表姐一家


↓↓↓